# 社会工程攻击:加密资产安全的隐形威胁自2025年以来,针对某知名交易平台用户的社交工程诈骗事件频发,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这类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呈现出持续性和组织化的特征。5月15日,该交易平台发布公告,证实了此前关于内部存在"内鬼"的猜测。美国司法部已就此数据泄露事件展开调查。## 历史回顾链上分析师Zach在5月7日的更新中指出:"仅过去一周,就有超4,500万美元因社会工程诈骗从该平台用户处被盗。"过去一年中,Zach多次披露该平台用户遭遇盗窃事件,个别案例损失高达上千万美元。他在2月的详细调查中称,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间,此类骗局造成的损失已超6,500万美元。该平台正面临严重的"社工诈骗"危机,这类攻击以年均3亿美元的规模持续威胁用户资产安全。Zach还指出:- 主导这类诈骗的团伙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黑客圈的低级攻击者,另一类是印度网络犯罪组织;- 诈骗团伙主要针对美国用户,采用标准化的作案手法和成熟的话术流程;- 实际损失可能远高于可见统计,因未包含未公开的客服工单和警方报案等信息。## 骗局手法在此次事件中,平台的技术系统未被攻破,诈骗者利用内部员工权限获取了部分用户敏感信息,包括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账户数据、身份证照片等。诈骗者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工程手段诱导用户转账。这类攻击改变了传统的"撒网式"钓鱼手段,转向"精准打击",堪称"量身定制"的社工诈骗。典型作案路径如下:### 1. 冒充官方客服联系用户诈骗者使用伪造电话系统(PBX)冒充平台客服,声称用户"账户遭遇非法登录"或"检测到提现异常",营造紧急氛围。随后发送仿真的钓鱼邮件或短信,包含虚假工单编号或"恢复流程"链接,引导用户操作。这些链接可能指向克隆的平台界面,甚至能发送看似来自官方域名的邮件。### 2. 引导用户下载自托管钱包诈骗者以"保护资产"为由,引导用户将资金转移至"安全钱包",协助安装自托管钱包,并指引将原本托管资产转入新创建的钱包。### 3. 诱导使用诈骗者提供的助记词诈骗者直接提供一组自己生成的助记词,诱导用户将其用作"官方新钱包"。### 4. 诈骗者进行资金盗取受害者在紧张、焦虑且信任"客服"的状态下,极易落入陷阱。一旦资金转入新钱包,诈骗者便可立即将其转走。此外,部分钓鱼邮件声称"因集体诉讼裁定,平台将全面迁移至自托管钱包",要求用户在短期内完成资产迁移,增加了用户的时间压力。据网络安全专家分析,这些攻击往往组织化地进行策划与实施:- 诈骗工具链完善:使用PBX系统伪造来电号码,借助Telegram机器人仿冒官方邮箱。- 目标精准:依托被盗用户数据锁定目标,甚至借助AI处理数据、生成诈骗短信。- 诱骗流程连贯:从电话、短信到邮件,诈骗路径无缝衔接,持续诱导受害者进行"安全验证"。## 资金流向分析链上反洗钱系统对部分诈骗者地址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诈骗者具备较强的链上操作能力:- 攻击目标覆盖多种资产,主要为BTC与ETH。- BTC是当前主要诈骗目标,单笔获利金额可达数百万美元。- 资金获取后,迅速通过一套清洗流程进行资产兑换与转移: - ETH类资产常通过DEX快速兑换为稳定币,再分散转移。 - BTC则主要通过跨链桥转至以太坊,再兑换为稳定币规避追踪。- 部分诈骗所得尚处于"静置"状态,未被转出。## 应对措施### 平台层面- 定期推送反诈教育内容,提升用户防范意识。- 优化风控模型,引入"交互式异常行为识别",对可疑操作组合触发审核机制。- 规范客服渠道与验证机制,明确唯一官方沟通渠道。### 用户层面- 实施身份隔离策略,避免多平台共用同一联系方式。- 启用转账白名单与提现冷却机制,降低紧急情况下的资金流失风险。- 持续关注安全资讯,了解最新攻击手法动态。- 注意线下安全与隐私保护,提防人身安全威胁。总之,面对社工诈骗,用户应保持警惕,对紧急操作要求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压力下做出不可逆的决定。## 结语本次事件再次暴露出行业在客户数据和资产保护方面的短板。即便某些岗位不具备资金权限,也可能因疏忽或被策反造成严重后果。随着平台规模扩大,人员安全管控的复杂度随之提升,已成为行业难以攻克的风险之一。因此,平台除了强化技术安全外,还需构建覆盖内部人员与外包服务的"社工防御体系",将人为风险纳入整体安全战略。同时,一旦发现系统性威胁,应及时响应并采取措施。只有在技术与组织层面双管齐下,才能在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守住用户信任。
社工诈骗年损3亿美元 交易平台用户遭精准攻击
社会工程攻击:加密资产安全的隐形威胁
自2025年以来,针对某知名交易平台用户的社交工程诈骗事件频发,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这类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呈现出持续性和组织化的特征。
5月15日,该交易平台发布公告,证实了此前关于内部存在"内鬼"的猜测。美国司法部已就此数据泄露事件展开调查。
历史回顾
链上分析师Zach在5月7日的更新中指出:"仅过去一周,就有超4,500万美元因社会工程诈骗从该平台用户处被盗。"
过去一年中,Zach多次披露该平台用户遭遇盗窃事件,个别案例损失高达上千万美元。他在2月的详细调查中称,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间,此类骗局造成的损失已超6,500万美元。该平台正面临严重的"社工诈骗"危机,这类攻击以年均3亿美元的规模持续威胁用户资产安全。
Zach还指出:
骗局手法
在此次事件中,平台的技术系统未被攻破,诈骗者利用内部员工权限获取了部分用户敏感信息,包括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账户数据、身份证照片等。诈骗者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工程手段诱导用户转账。
这类攻击改变了传统的"撒网式"钓鱼手段,转向"精准打击",堪称"量身定制"的社工诈骗。典型作案路径如下:
1. 冒充官方客服联系用户
诈骗者使用伪造电话系统(PBX)冒充平台客服,声称用户"账户遭遇非法登录"或"检测到提现异常",营造紧急氛围。随后发送仿真的钓鱼邮件或短信,包含虚假工单编号或"恢复流程"链接,引导用户操作。这些链接可能指向克隆的平台界面,甚至能发送看似来自官方域名的邮件。
2. 引导用户下载自托管钱包
诈骗者以"保护资产"为由,引导用户将资金转移至"安全钱包",协助安装自托管钱包,并指引将原本托管资产转入新创建的钱包。
3. 诱导使用诈骗者提供的助记词
诈骗者直接提供一组自己生成的助记词,诱导用户将其用作"官方新钱包"。
4. 诈骗者进行资金盗取
受害者在紧张、焦虑且信任"客服"的状态下,极易落入陷阱。一旦资金转入新钱包,诈骗者便可立即将其转走。
此外,部分钓鱼邮件声称"因集体诉讼裁定,平台将全面迁移至自托管钱包",要求用户在短期内完成资产迁移,增加了用户的时间压力。
据网络安全专家分析,这些攻击往往组织化地进行策划与实施:
资金流向分析
链上反洗钱系统对部分诈骗者地址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诈骗者具备较强的链上操作能力:
应对措施
平台层面
用户层面
总之,面对社工诈骗,用户应保持警惕,对紧急操作要求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压力下做出不可逆的决定。
结语
本次事件再次暴露出行业在客户数据和资产保护方面的短板。即便某些岗位不具备资金权限,也可能因疏忽或被策反造成严重后果。随着平台规模扩大,人员安全管控的复杂度随之提升,已成为行业难以攻克的风险之一。
因此,平台除了强化技术安全外,还需构建覆盖内部人员与外包服务的"社工防御体系",将人为风险纳入整体安全战略。同时,一旦发现系统性威胁,应及时响应并采取措施。只有在技术与组织层面双管齐下,才能在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守住用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