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工程攻擊:加密資產安全的隱形威脅自2025年以來,針對某知名交易平台用戶的社交工程詐騙事件頻發,引發了行業廣泛關注。這類事件並非孤立個案,而是呈現出持續性和組織化的特徵。5月15日,該交易平台發布公告,證實了此前關於內部存在"內鬼"的猜測。美國司法部已就此數據泄露事件展開調查。## 歷史回顧鏈上分析師Zach在5月7日的更新中指出:"僅過去一周,就有超4,500萬美元因社會工程詐騙從該平台用戶處被盜。"過去一年中,Zach多次披露該平台用戶遭遇盜竊事件,個別案例損失高達上千萬美元。他在2月的詳細調查中稱,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間,此類騙局造成的損失已超6,500萬美元。該平台正面臨嚴重的"社工詐騙"危機,這類攻擊以年均3億美元的規模持續威脅用戶資產安全。Zach還指出:- 主導這類詐騙的團夥分爲兩類:一類是來自黑客圈的低級攻擊者,另一類是印度網路犯罪組織;- 詐騙團夥主要針對美國用戶,採用標準化的作案手法和成熟的話術流程;- 實際損失可能遠高於可見統計,因未包含未公開的客服工單和警方報案等信息。## 騙局手法在此次事件中,平台的技術系統未被攻破,詐騙者利用內部員工權限獲取了部分用戶敏感信息,包括姓名、地址、聯繫方式、帳戶數據、身分證照片等。詐騙者最終目的是通過社會工程手段誘導用戶轉帳。這類攻擊改變了傳統的"撒網式"釣魚手段,轉向"精準打擊",堪稱"量身定制"的社工詐騙。典型作案路徑如下:### 1. 冒充官方客服聯繫用戶詐騙者使用僞造電話系統(PBX)冒充平台客服,聲稱用戶"帳戶遭遇非法登入"或"檢測到提現異常",營造緊急氛圍。隨後發送仿真的釣魚郵件或短信,包含虛假工單編號或"恢復流程"連結,引導用戶操作。這些連結可能指向複製的平台界面,甚至能發送看似來自官方域名的郵件。### 2. 引導用戶下載自托管錢包詐騙者以"保護資產"爲由,引導用戶將資金轉移至"安全錢包",協助安裝自托管錢包,並指引將原本托管資產轉入新創建的錢包。### 3. 誘導使用詐騙者提供的助記詞詐騙者直接提供一組自己生成的助記詞,誘導用戶將其用作"官方新錢包"。### 4. 詐騙者進行資金盜取受害者在緊張、焦慮且信任"客服"的狀態下,極易落入陷阱。一旦資金轉入新錢包,詐騙者便可立即將其轉走。此外,部分釣魚郵件聲稱"因集體訴訟裁定,平台將全面遷移至自托管錢包",要求用戶在短期內完成資產遷移,增加了用戶的時間壓力。據網路安全專家分析,這些攻擊往往組織化地進行策劃與實施:- 詐騙工具鏈完善:使用PBX系統僞造來電號碼,借助Telegram機器人仿冒官方郵箱。- 目標精準:依托被盜用戶數據鎖定目標,甚至借助AI處理數據、生成詐騙短信。- 誘騙流程連貫:從電話、短信到郵件,詐騙路徑無縫銜接,持續誘導受害者進行"安全驗證"。## 資金流向分析鏈上反洗錢系統對部分詐騙者地址進行分析,發現這些詐騙者具備較強的鏈上操作能力:- 攻擊目標覆蓋多種資產,主要爲BTC與ETH。- BTC是當前主要詐騙目標,單筆獲利金額可達數百萬美元。- 資金獲取後,迅速通過一套清洗流程進行資產兌換與轉移: - ETH類資產常通過DEX快速兌換爲穩定幣,再分散轉移。 - BTC則主要通過跨鏈橋轉至以太坊,再兌換爲穩定幣規避追蹤。- 部分詐騙所得尚處於"靜置"狀態,未被轉出。## 應對措施### 平台層面- 定期推送反詐教育內容,提升用戶防範意識。- 優化風控模型,引入"交互式異常行爲識別",對可疑操作組合觸發審核機制。- 規範客服渠道與驗證機制,明確唯一官方溝通渠道。### 用戶層面- 實施身分隔離策略,避免多平台共用同一聯繫方式。- 啓用轉帳白名單與提現冷卻機制,降低緊急情況下的資金流失風險。- 持續關注安全資訊,了解最新攻擊手法動態。- 注意線下安全與隱私保護,提防人身安全威脅。總之,面對社工詐騙,用戶應保持警惕,對緊急操作要求進行獨立核實,避免在壓力下做出不可逆的決定。## 結語本次事件再次暴露出行業在客戶數據和資產保護方面的短板。即便某些崗位不具備資金權限,也可能因疏忽或被策反造成嚴重後果。隨着平台規模擴大,人員安全管控的復雜度隨之提升,已成爲行業難以攻克的風險之一。因此,平台除了強化技術安全外,還需構建覆蓋內部人員與外包服務的"社工防御體系",將人爲風險納入整體安全戰略。同時,一旦發現系統性威脅,應及時響應並採取措施。只有在技術與組織層面雙管齊下,才能在復雜的安全環境中守住用戶信任。
社工詐騙年損3億美元 交易平台用戶遭精準攻擊
社會工程攻擊:加密資產安全的隱形威脅
自2025年以來,針對某知名交易平台用戶的社交工程詐騙事件頻發,引發了行業廣泛關注。這類事件並非孤立個案,而是呈現出持續性和組織化的特徵。
5月15日,該交易平台發布公告,證實了此前關於內部存在"內鬼"的猜測。美國司法部已就此數據泄露事件展開調查。
歷史回顧
鏈上分析師Zach在5月7日的更新中指出:"僅過去一周,就有超4,500萬美元因社會工程詐騙從該平台用戶處被盜。"
過去一年中,Zach多次披露該平台用戶遭遇盜竊事件,個別案例損失高達上千萬美元。他在2月的詳細調查中稱,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間,此類騙局造成的損失已超6,500萬美元。該平台正面臨嚴重的"社工詐騙"危機,這類攻擊以年均3億美元的規模持續威脅用戶資產安全。
Zach還指出:
騙局手法
在此次事件中,平台的技術系統未被攻破,詐騙者利用內部員工權限獲取了部分用戶敏感信息,包括姓名、地址、聯繫方式、帳戶數據、身分證照片等。詐騙者最終目的是通過社會工程手段誘導用戶轉帳。
這類攻擊改變了傳統的"撒網式"釣魚手段,轉向"精準打擊",堪稱"量身定制"的社工詐騙。典型作案路徑如下:
1. 冒充官方客服聯繫用戶
詐騙者使用僞造電話系統(PBX)冒充平台客服,聲稱用戶"帳戶遭遇非法登入"或"檢測到提現異常",營造緊急氛圍。隨後發送仿真的釣魚郵件或短信,包含虛假工單編號或"恢復流程"連結,引導用戶操作。這些連結可能指向複製的平台界面,甚至能發送看似來自官方域名的郵件。
2. 引導用戶下載自托管錢包
詐騙者以"保護資產"爲由,引導用戶將資金轉移至"安全錢包",協助安裝自托管錢包,並指引將原本托管資產轉入新創建的錢包。
3. 誘導使用詐騙者提供的助記詞
詐騙者直接提供一組自己生成的助記詞,誘導用戶將其用作"官方新錢包"。
4. 詐騙者進行資金盜取
受害者在緊張、焦慮且信任"客服"的狀態下,極易落入陷阱。一旦資金轉入新錢包,詐騙者便可立即將其轉走。
此外,部分釣魚郵件聲稱"因集體訴訟裁定,平台將全面遷移至自托管錢包",要求用戶在短期內完成資產遷移,增加了用戶的時間壓力。
據網路安全專家分析,這些攻擊往往組織化地進行策劃與實施:
資金流向分析
鏈上反洗錢系統對部分詐騙者地址進行分析,發現這些詐騙者具備較強的鏈上操作能力:
應對措施
平台層面
用戶層面
總之,面對社工詐騙,用戶應保持警惕,對緊急操作要求進行獨立核實,避免在壓力下做出不可逆的決定。
結語
本次事件再次暴露出行業在客戶數據和資產保護方面的短板。即便某些崗位不具備資金權限,也可能因疏忽或被策反造成嚴重後果。隨着平台規模擴大,人員安全管控的復雜度隨之提升,已成爲行業難以攻克的風險之一。
因此,平台除了強化技術安全外,還需構建覆蓋內部人員與外包服務的"社工防御體系",將人爲風險納入整體安全戰略。同時,一旦發現系統性威脅,應及時響應並採取措施。只有在技術與組織層面雙管齊下,才能在復雜的安全環境中守住用戶信任。